三亚学院 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高教研究与质量评估中心 浏览量:376 发布时间:2016-12-15
三亚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是海南省六所本科院校之一,是三亚市举办最早的本科院校。200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独立学院;2012年3月,学校经过教育部评估成功转设;2015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自建校起,三亚学院坚持以创办高水平民办大学为立足点,以办让党放心和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大学为方向,以“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为办学使命,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以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创新起点,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立足三亚、服务海南、辐射“珠三角”和南海的服务面向定位,培育了校园阳光公务文化、讨论协商文化、学习进取文化、崇尚学术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五种文化和“自立独立与协商、开明开放与共享、创新创业与创价值”等大学价值取向和精神,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了岗位适应性较强、综合素质较好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
2015-2016学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学校坚守办学使命,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持续推进内涵建设。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办学定位与培养目标
办学思路:作为新办民办院校,在满足办学基础条件的同时,注重确定适宜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发展规划,有效的制度机制和健康向上的文化;在逐步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个基本功能时,着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特色的提炼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的提高;在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重点探索产学研合作的路径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突出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十三五”时期,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办学品质提高和卓越发展的主线,以塑造办学特色和大学品牌,通过人才贡献、智力贡献、成果贡献和社会效益贡献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发展导向,以借鉴领先思想、经验和抢学新技术为学校“弯道超车”式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海洋思维为大学进步的新视野和新取向,以“互联网+”思维与方法为大学知识更新、技术突破、服务产业的新路径和新平台,以“多规合一”为办学系统思维、力量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激励进步和创新为学校发展驱动力,以协同体建设为学校发展的新资源、新抓手,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在办学过程中,全面践行现代大学制度和大学治理结构,保证党的政治领导,进一步完善现代大学决策机制、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推进主人翁校园、阳光校园、人文校园和大学文化及大学健康生态建设。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在现有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工学、理学、农学、教育学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突出培育旅游特色学科专业,并创造条件着力在汽车、海洋学科专业建设办出特色上下功夫,形成多科并举、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人才的五种素养——熟用工具、掌握专业、具有人文情怀、健康人格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三亚,服务海南,辐射“珠三角”和南海。
发展目标定位:努力建成办学基础扎实、管理规范、质量有保障、地方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民办大学。
2.学科发展与专业布局
专业布局较合理,形成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专业群。学校下设16个学院,开设了63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涵盖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工学、理学、农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形成了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及旅游和酒店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人文艺术类、法学与社会发展类、体育健康产业类六个专业群。
学科建设重点突出,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依据地方支柱性产业及特色资源优势,在经济与教育新常态下,重点建设旅游管理、海洋通信和车辆工程等学科专业,大力度建设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形成学科特色。学校已有省级重点扶持、培育学科2个(通信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校级6个(通信与信息系统、社会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设计艺术学、旅游管理学);拥有一批学科专业基地群和科研院所。
表1: 学校学科与专业名称表
序号 | 所属学科 | 学 院 | 专业名称 | 专业方向 | 专业设置年份 | 备注 |
1 | 管理学 |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 行政管理 |
| 2010 |
|
2 | 财经学院 | 会计学 |
| 2005 |
| |
3 | 财经学院 | 会计学 | 金融会计 | 2005 |
| |
4 | 财经学院 | 会计学 | 注册会计 | 2005 |
| |
5 | 财经学院 | 财务管理 |
| 2009 |
| |
6 | 财经学院 | 财务管理 | 公司金融 | 2009 |
| |
7 | 管理学院 | 市场营销 |
| 2005 |
| |
8 | 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 2006 |
| |
9 | 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不动产管理 | 2006 | 2016停招 | |
10 | 管理学院 | 工程管理 | 土木工程管理 | 2006 |
| |
11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 2006 | 2016停招 | |
12 | 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民营企业管理 | 2006 |
| |
13 | 管理学院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2007 |
| |
14 | 管理学院 | 人力资源管理 |
| 2010 |
| |
15 | 管理学院 | 物流管理 |
| 2011 |
| |
16 | 旅业管理学院 | 旅游管理 | 高尔夫管理 | 2005 |
| |
17 | 旅业管理学院 | 旅游管理 | 旅行社管理 | 2005 |
| |
18 | 旅业管理学院 | 旅游管理 | 体育竞猜 | 2005 | 停招 | |
19 | 旅业管理学院 | 旅游管理 | 邮轮管理与服务 | 2005 |
| |
20 | 旅业管理学院 | 会展经济与管理 |
| 2015 | 新增专业 | |
21 | 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 旅游管理 | 国际旅游管理 | 2005 |
| |
22 | 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 酒店管理 |
| 2014 |
| |
23 | 体育学院 | 旅游管理 | 亲水运动管理 | 2005 | 2016停招 | |
24 | 时尚健康产业学院 | 旅游管理 | 健康产业 | 2005 | 2015-2016学年新增方向 | |
25 | 丝路商学院 | 工商管理 | 国际产能合作服务 | 2006 | 2015-2016学年新增方向 | |
26 | 丝路商学院 | 酒店管理 |
| 2014 |
| |
27 | 文 学 | 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 2005 |
|
28 | 人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公关与文秘 | 2005 |
| |
29 | 人文学院 | 汉语国际教育 |
| 2012 |
| |
30 |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 广告学 |
| 2006 |
| |
31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 | 旅业商务英语 | 2007 |
| |
32 | 外国语学院 | 俄语 | 旅业商务俄语 | 2007 |
| |
33 | 外国语学院 | 日语 | 旅业商务日语 | 2007 | 2016停招 | |
34 | 艺术学 |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 播音与主持艺术 |
| 2007 |
|
35 |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 动画 |
| 2009 |
| |
36 | 艺术学院 | 风景园林 |
| 2015 | 新增专业 | |
37 | 艺术学院 | 雕塑 |
| 2009 | 2016停招 | |
38 | 艺术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 |
| 2012 |
| |
39 | 艺术学院 | 环境设计 |
| 2012 |
| |
40 | 艺术学院 | 产品设计 | 汽车造型设计 | 2012 |
| |
41 | 艺术学院 | 产品设计 |
| 2012 |
| |
42 | 艺术学院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 2012 |
| |
43 | 音乐学院 | 音乐表演 | 声乐 | 2008 |
| |
44 | 音乐学院 | 舞蹈编导 |
| 2015 | 新增专业 | |
45 | 法 学 |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 法学 |
| 2005 |
|
46 |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 法学 | 海商法 | 2005 |
| |
47 |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 社会学 |
| 2006 |
| |
48 |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 社会工作 |
| 2008 |
| |
49 | 经济学 | 财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 2005 |
|
50 | 财经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国际金融 | 2005 |
| |
51 | 丝路商学院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自贸区贸易管理与服务 | 2005 | 2015-2016学年新增方向 | |
52 | 工 学 | 管理学院 | 土木工程 |
| 2010 | 改为方向 |
53 | 艺术学院 | 城乡规划 |
| 2011 |
| |
54 |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网络工程 | 2005 |
| |
55 |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2005 |
| |
56 |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 软件工程 |
| 2008 |
| |
57 | 理工学院 | 电子信息工程 |
| 2006 |
| |
58 | 理工学院 | 通信工程 | 海洋通信 | 2006 |
| |
59 | 理工学院 | 通信工程 |
| 2006 |
| |
60 | 理工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 2007 |
| |
61 | 理工学院 | 车辆工程 |
| 2013 |
| |
62 | 理 学 |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 应用心理学 |
| 2008 |
|
63 | 农学 | 艺术学院 | 园林(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 |
| 2006 | 停招 |
64 | 教育学 | 体育学院 | 休闲体育 |
| 2012 |
|
65 | 时尚健康产业学院 | 休闲体育 | 康体与抗衰老 | 2012 | 2015-2016学年新增方向 |
3.学生情况与生源质量
学生规模稳定。学校2004年筹建,2005年秋季开始招收首届本科新生,2008年即已形成超万人的本科办学规模,目前在校生19516人,全部为本科生。
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2015年,学校在二本批次录取的省份增至10个,在22个省份录取线超过该省最低控制线,生源质量逐年提高。2015年新生报到率全国民办高校第一名,在海南、安徽、四川、重庆、湖北、辽宁、宁夏、云南、黑龙江、贵州、陕西等十四个省市一志愿报考率均为100%(近5年新生报到率均在90%以上)。建校以来,学校社会声誉不断提升,在中国校友网等发布的《大学评价研究报告》中,学校2012-2015年均跻身全国民办大学排名前列,被评为5星级中国一流民办大学。近年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三亚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就学校学生活动、办学成就、发展势头等进行宣传报道,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数量与教学结构较合理,发展态势好
(1)师资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生师比基本符合办学条件要求
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943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759人,外聘教师折合184人),在校学生19516人,生师比20.7:1,符合办学基本条件要求,基本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
学校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2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1人;每个专业配备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人,满足专业建设和教学的需要。学校鼓励高级职称教师教授本科课程,2015-2016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35.23%,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22.02%。
(2)师资结构基本合理,教师队伍能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736人,占78.05%;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32人,占35.21%;青年教师占50%以上。
符合岗位任职资格的主讲教师达到90 %以上。学校严格教师上岗制度,所有专任教师都经过了岗前培训和为期一年的教学全过程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学校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有序开展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资格认定工作。目前自有专任教师中有177名双师型教师,占自有专任教师总数的23.32%。
(3)加大师资引进与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师资引进。为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适应学校“十三五”时期事业卓越发展需要,助力学校建为三亚大学,学校启动了“亿元人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
培养培训。为适应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学校构建了教师培训的综合计划和长效机制;不断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继续推进“青年教师校本项目科研资助计划”、“百名博士攻读计划”、“骨干迈阿密游学计划”、“中青年骨干专业拓展计划”、“中青年小班教学支持计划”、“中青年慕课名师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尽快拓展知识新视野、跟进新观念和新技术,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2015-2016学年,中青年干部外出培训、出国游学50余人次,获得专业培训、外出学习人数占职员总数的近20%。
职称提升。激励青年教师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鼓励提前晋升职称。2015-2016学年,学校共有13人评审通过高级职称,其中正教授5人,副教授8人,50名教师晋级中级职称,63名新教师成功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
2.教学条件与办学设施不断改善,功能作用不断拓展
(1)依法建立财务制度,教学经费投入保障到位
学校依法建立并执行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收费标准,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和改善办学条件,重点保障教学经费。
表2: 2015年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项目 | 金额 | |
教学经费支出(万元) | 支出总计 | 7164.03 |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 3539.10(生均1813.44元) | |
教学改革支出 | 487.33 | |
专业建设支出 | 889.80 | |
实践教学支出 | 785.60 | |
其中:实验经费支出 | 522.10(生均267.52元) | |
实习经费支出 | 263.50(生均135元) | |
其他教学专项 | 269.00 | |
学生活动经费支出 | 895.60 | |
教师培训进修经费支出 | 297.60 |
(2)教学条件与设施满足并适应办学需要
教学用房
学校总占地面积3000亩,建筑总面积480168.41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计290316.98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79750.84平方米。
图书、期刊
学校有书海馆、书山馆2个图书馆,建筑面积43800多平方米,阅览座位数4050个。馆藏纸质图书现有213.55万册,纸质期刊1441种;电子类图书141.6万种,电子期刊16230种,文献数据库49个。目前,学校生均纸质图书109.4册,当年生均进书量3.07册。图书馆设施齐全,服务较好,满足师生需要。
设备
学校建有实验室90个,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和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所占比例达到合格标准。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10990.82万元,当年新增 626.36万元;学校现有在校生19516人,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5631.7元。
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校园网建成于2006年,校园网出口总带宽21010M,其中包括中国移动提供的21000M出口带宽和教育网提供的10M带宽。截至目前,学校面向全校师生提供的服务包括WWW、DNS等基本服务,以及网上招生、信息发布、教务管理、学工管理、网上图书馆、OA办公、人事管理等系统。有学生用户近两万人,教师用户1200余人。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立足地方,注重特色,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质量
学校现已建有涉及9个学科门类的63个本科专业(含方向),其中,当年新增专业3个(2015-2016学年,经教育部批准,新增风景园林、会展经济与管理、舞蹈编导3个本科专业);学校酒店管理专业成功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学校根据行业和区域产业发展新趋势,整合现有优势专业,建设了旅游和酒店类、经济管理类、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人文艺术类、法学与社会发展类、体育健康产业类六个专业群。
学校有效对接海南省12个重点产业布局,开展专业调研,加强旅游产业链的开发,在“旅游+”、“+旅游”、“互联网+”上不断创新、突破;结合服务国家海洋战略的海南地方经济社会新需求,加大力度建设服务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行业进步的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和服务于海洋产业、海洋行业、海洋经济的专业;鼓励其他专业结合互联网、海洋、热带、旅游和文化产业对接,进行专业特色建设,并着力培育旅游、海洋、汽车等特色专业;积极发展与海南国际旅游岛旅业拓展关系密切的新专业、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三亚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沿海城市港口国际门户机场需要的相关专业。目前,学校拥有省级特色专业3个(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海洋通信”、俄语“旅业商务俄语”),校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测控技术与仪器(汽车变速自动化)(2012));酒店管理、会展与经济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社会工作、会计学五个专业获得省应用型试点转型建设资助。
2.重构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块化课程体系
学校新一轮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三大类建设。通识课程体系培养人才的基本素养,由共同基础课、通识核心课和第二课堂构成;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和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多方向、多渠道的就业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作为培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理论课和创业实践课的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加强教材选用与建设,保证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
学校制定并严格执行《三亚学院教材选用、编写与管理办法》,规定教材选用遵循3条原则和标准,即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教学性与实用性、具有先进性与稳定性,要求教材质量要上乘,原则上所有学科专业基础课使用经典教材,专业实践课程鼓励自编符合应用型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的特色教材。严格执行教材选用流程,教材选用必须经过任课教师、专业主任、学院和学校4个程序的审定。教材使用效果评估严格,近3年来,教材使用效果经教师评价优良率平均达到90%以上。鼓励教师编写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教材,三年多来,编写了61部自编教材和26部教辅资料。
4.优化资源,创新平台,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
(1)发挥课程地图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性意义与作用
学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为更好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服务学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学习和汲取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建设实施经验,引导学校师生认识通过绘制一份视觉化、图形化,内容全面、信息丰富的,呈现包括教育目标、学生核心能力、课程规划、未来发展或职业生涯规划等核心要素的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性等特征的课程地图在人才培养中的指导性意义与作用。目前,各专业课程地图初步结构已形成。
(2)把握技术发展大方向,推行慕课教学
稳步推进网络教学,引进智慧树课程。思政课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为全国最早规模较大的一批,问卷调查超95%的学生支持改革,得到“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权威专家(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专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首师大等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和省教育工委领导的高度称赞,并获得教育部项目立项。目前各学院经过培训、广泛交流及在线课程实践,对慕课资源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开始积极研究和实践;学生对于“随时学习”和“自主方式”十分肯定和欢迎。
(3)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与探索
一是通过鼓励教改立项和撰写教改论文,调动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要求教师教改论文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答辩和指导,共出版了6本《三亚学院教改论文专集》,收录论文372篇论文。
二是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改革。学校制定了《关于教师周三集体活动与Office Hours(在校办公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意见》,在周三集体活动中明确了“教学研讨”和“科学研究”两项教师的专项教学活动,通过研讨解决教学过程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每年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教学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校通过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研,以改革促提高。2015-2016学年,获得教育部教改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7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截止目前,省级教改项目立项28项,校级教改项目立项共计77项,目前已结项59项。
三是建立创新平台,促进教研。理工学院、传媒学院等建立了“创新实验室”,为师生提供了创业创新的场所和平台;艺术学院与传媒学院开展了基于工作室的课内外互融学习模式改革;组建师生创业创新团队,开展各类科技创业创新第二课堂的教学与研究。
5.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为能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投入专项经费开展了大规模的专业调研,进一步调整、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各学院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与趋势及行业、产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诉求,进一步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细化、明确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细节和环节要求,确定了人才核心能力和核心技能,为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形成提供了详实、科学的编制依据。
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根据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通识核心课程为基础支持,以专业课程地图建设为中心平台,以建设混合式慕课教学为技术突破口,以小班化教学推广为新路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
学校出台的《三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明确了培养方案的执行和调整程序。各学院规范教学行为,认真执行培养方案;教务处及各学院通过课程检查,期初、期中和期末检查,教学状态分析等多种形式,及时指导、监控培养方案的执行落实情况,效果较好。
6.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推进课程建设及选修课开设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2015-2016学年度共开设了1478门课程。
本着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一种共同的、核心的、综合的基础性教育,加大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设有“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伦理”、“经济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等五个板块课程,共开设210门公共选修课,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约12%,以加强学生公民教育、基本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学校各专业均设置“专业入门指导课”,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了解专业学习方法,做好大学规划。
7.推进小班授课,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质量
学校在探索小班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环节等方面学校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关于开展专业课小班教学改革及课程论文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2015-2016学年,共有20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参与小班授课试点工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形式和教学内容进行了针对性探索和改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极大地提高,师生反映较好,取得了初步成效。在学校网站的“教与学”版块上连载了各试点课程授课教师的心得体会。
8.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
学校注重实践教学,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学校现有实验指导教师509人。学校正在加大力度,采取措施,努力建设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的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均在30%以上。
学校制定了《三亚学院实验教学基本规范》,按照规范要求组织实施实验教学的各环节。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规范稳定。学生参加校外实习实训管理规范,各专业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组织管理、岗位实训、指导考核、学生安全和待遇等方面的责任。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较稳定,现有212个基地,均已建立2年以上。学校注重实习实训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争取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合作就业打好基础。
实习实训时间与经费有保证。学校将包括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内的各类实习实训列入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时、学分和时间。实习实训时间一般为24-28周、24-28学分,折合360-420学时(1周1学分,1学分15学时),旅游等专业可达到28-32周。实习实训经费有保证,学校每年给各学院划拨教学经费中有专项实习实训经费,2015年达到263.50万元。
实习实训的质量监控有保障。学校制定了《三亚学院学生实习实训基本规范》,各学院各专业依据规范对实习实训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文件、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实习实训规范、成绩考核与考评、安全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指导教师按照实习实训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进行指导;学生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习总结和体会,回校后进行总体评价和总结表彰。学校选派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老师,同时配备企业指导老师,将实习企业指导老师的评价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内容。总体上,实习实训企业反馈情况较好,学生收获较大。
学生社会实践安排合理。学校制定了《三亚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基本规范》,设计了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形成了全校社会实践的整体覆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以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四种形式为主要活动载体,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学院分团委、教务处为协调管理机构,专业老师进行实践前专题辅导和实践中全过程指导,以学生实践成果作为实践考核成绩依据。
9.采取有力措施,规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制订了《三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形式、内容以及指导老师要求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规定,有效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选题要求严格,根据专业分类指导。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提出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学生基本上达到了三个方面的要求:(1)选题难度适当、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致。(2)选题和内容结合实际,近3年,结合实际的毕业论文(设计)平均每年达到70%以上。(3)根据不同专业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不同形式。理工类专业:论文+设计;艺术传媒类专业:作品+概述;音乐类专业:论文+演出;外语类专业:外语撰写。学校针对专业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分类指导。
经过不断努力,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得到逐步的提高,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0.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学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创新训练拓展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积极尝试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教育,开设“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每年联合省就业局为毕业生开设80课时的SYB创业培训课程。截至目前,学校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1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项;2015年,学校取得SYB创业培训课程证书的毕业生达428人,2015届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创业指导讲座的满意度分别为90.30%;2015年12月在海南省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展示交流会中斩获11个项目佳绩,荣获本次大赛一半奖项,为各高校之最。学校理工学院与吉利集团合作,探索“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汽车变速器方向)成功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列为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三亚考察期间,视察学校师生结合三亚旅游文化产业市场需求所开发的创意创业作品,高度评价学校师生创意创业产品——你们代表了创意创业,勉励坚持走好科技创新的道路。2016年8月,学校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
三是不断加大投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项经费逐年增长,建立了专项工作经费、创业扶持基金、创业奖励基金、年度经费达到300万元(不含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的无息贷款)。2016年起,学校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建设,新增1000万元作为创新创业奖励金和基金,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截止到目前,学校已有1500名毕业生自主创业,近2000名在校生利用微信、淘宝进行创业活动及实践,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应。
四是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场所及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学校在北校区商业街和南校区创业楼形成总面积约为3585㎡,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功能完备、管理科学、服务高效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可容纳创业企业近百家。同时,与三亚市共同投入5000万元共建“大学生创意孵化基地”,预计2017年投入使用,将新增面积20000平方,可同时为近千名在校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创业孵化服务。
四、质量保障体系
1.坚守教学根本功能,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到位
办学理念引领教学中心地位的确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提出了大学管理即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理念;科研是大学教师本分、能科研才能促进教学的理念;强化人才培养多途径平台,但教学平台不可侵犯的原则,明确了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学校责任。
制度机制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学校实施“六长制”,即教务长、学务长、研发长、人事长、总务长、秘书长,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以教务长为尊,以更好地加强和协调教学、人事、后勤、行政等各方面工作,保障教学、服务教学;在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党政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制度和政策中,体现了制度设计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校党委会和校务会突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决策,坚持各类教学工作的专门会议制度与教学检查,指导和监控教学工作;实行校领导联系学院(教学部)制、教务处和评估院课堂教学信息汇报制,并通过开设“校长信箱”等渠道,及时反馈和了解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经费投入保障教学中心地位。在年度经费预算中,优先保证教学经费,并通过制度保证教学经费不被挤占、不挪用;在办学经费分配上,优先保障配置教学基础设施、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和学科专业建设。
2.聚焦教学质量提升,学校领导班子专项研究本科教学工作
办学十一年来,学校领导班子认真学习,努力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学校的发展特点,制定并调整发展战略。2012年转设后,学校制定实施了“卓越进程”的目标,激励当下,着眼未来。确定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导的质量建构式发展新思路和具体措施,力争经过长期奋斗,为未来实现建设基础扎实、管理规范、质量有保障、地方特色鲜明、富有竞争力的优秀民办大学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3.构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组织架构体系,明确职责定位,增强质量管控的可操作性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监控,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一个较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体由三个层面组成。
第一层面为学校决策与调控层。学校校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层负责教学决策,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教学质量目标与质量标准,并根据第二、三层面执行与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控。
第二层面为教学执行层。具体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教育教学执行,由分管教学校领导(教务长)和教务处负责,执行“教学管理”、“ 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环节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风建设”;二是教育教学工作协同,由相关校领导(副书记、副校长)及与之相对应的学务长、人事长、研发长、总务长负责,协同工作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协同”、“教学管理协同”、“学风建设与学务管理协同”、“科研发展与产学研及协同体建设协同”、“国际合作协同”、“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保障整合协同”。
第三层面为教学监督评价与信息收集处理层。一方面,进行教学监督与评价,包括:(1)教学监控与师生评价,由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和评估中心负责;(2)教学效果评价,由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和人事处负责;(3)社会评价,由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4)学院督导,由各学院督导组负责;(5)学务督导,由学校团委负责。另一方面,进行信息收集、处理与反馈,由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信息包括教育教学工作信息、教育教学各相关部门(学院)工作中需要解决问题的相关信息、教师与学生投诉和建言献策的相关信息、第三方评价机构反馈的关于学校教育教学的信息、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相关信息及社会各方面对学校的评价等信息。最终综合以上各方面信息上报学校用于调控教育教学工作。
4.构建科学、合理、长效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质量监督常态化
学校在2015-2016学年春季学期制订完善了各教育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体系包括 “办学定位与领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环节”、“学生学务管理与学风建设”、“科研发展与产学研及协同体建设”、“国际合作”、“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保障整合”、“人才培养质量检验”10个部分,40个监控评价点,每个监控点按照学校和学院两级监控明确了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为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开展明确了质量要求和工作规范。
学校以规范性和高质量为目标,对教育教学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学校成立了评估院和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全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工作。
5.专业评估制度化,形成专业质量管理长效机制
学校以海南省教育厅新办专业评估为契机,围绕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建,不断强化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办学条件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注重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改革、特色等方面的建设。截至目前,已有35个专业通过海南省新办本科专业评估。
表3: 三亚学院历年新专业评估名单
年级 | 通过新办本科专业评估专业名单 |
2005级新专业评估 | 1.旅游管理专业;2.法学专业;3.行政管理专业;4.英语专业;5.汉语言文学;6.艺术设计专业;7.会计学专业;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9.市场营销专业;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
2006级新专业评估 | 1.俄语;2.广告学;3.工商管理;4.通信工程;5.日语;6.园林;7.社会学;8.电子信息工程;9.工程管理 |
2007级新专业评估 | 1.播音与主持艺术;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测控技术与仪器 |
2008级新专业评估 | 1.社会工作;2.应用心理学;3.软件工程;4.音乐表演 |
2009级新专业评估 | 1.雕塑;2.动画;3.财务管理 |
2010级新专业评估 | 1.人力资源管理;2.土木工程 |
2011级新专业评估 | 1.物流管理;2.城乡规划 |
2012级新专业评估 |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休闲体育专业 |
五、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学习效果比较满意
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学习效果比较满意。通过对在校学生的调查,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满意度为54.99%,比较满意度为24.45%,一般为15.78%;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为58.78%,比较满意度为26.96%,一般为12.94%。
2.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
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断加强,近三年毕业率、学位率、平均学分绩点稳定提高。2016届毕业生毕业率达到96.27%,授予学位率达到93%,平均学分绩点合格率达到99.87%。
届别 | 毕业生总人数 | 毕业数 | 毕业率 | 授予学位数 | 学位率 | 平均学分绩点(各门课程平均成绩) | |||||||||
优 | 良 | 中 | 及格 | 不及格 | |||||||||||
3.0≤绩点<4.0 | 百分比(%) | 2.5≤绩点<3.0 | 百分比(%) | 2.0≤绩点<2.5 | 百分比(%) | 1.0≤绩点<2.0 | 百分比(%) | 绩点<1.0 | 百分比(%) | ||||||
2014届 | 5117 | 4953 | 96.79% | 4768 | 93.18% | 1940 | 37.91% | 2056 | 40.18% | 882 | 17.24% | 230 | 4.49% | 9 | 0.18% |
2015届 | 5267 | 5123 | 97.27% | 4983 | 94.61% | 2118 | 40.21% | 2055 | 39.02% | 905 | 17.18% | 182 | 3.46% | 7 | 0.13% |
2016届 | 5256 | 5060 | 96.27% | 4888 | 93.00% | 1868 | 35.54% | 2213 | 42.10% | 964 | 18.34% | 204 | 3.88% | 7 | 0.13% |
合计 | 15640 | 15136 | 96.78% | 14639 | 93.60% | 5926 | 37.89% | 6324 | 40.43% | 2751 | 17.59% | 616 | 3.94% | 23 | 0.15% |
表4: 近三年毕业率、学位率、平均学分绩点一览表
3.深入开展体育教育,学生身体素质不断加强
学校把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和拼搏意志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通过大学体育课的改革(大学体育课俱乐部模式),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欢乐节暨运动会、健康校园跑)等途径进行体育教育,取得较好成效,入围“2015年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百强。2016届毕业生体质测试达标率达79.18%。
4.就业质量稳步提高
经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核定2016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6.77%,建校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且40%左右毕业生留在海南、三亚工作服务社会。2015年7月学校被教育部评选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表5: 2016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就业去向(人) | |||||||
总数 | 政府机构 | 事业单位 | 企业 | 部队 | 升学 |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 自主创业 |
5061 | 135 | 208 | 4461 | 5 | 87 | 13 | 38 |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强。学校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对2012届、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和评估,形成了《三亚学院应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调研和评估结果显示了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从近三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反馈来看,总体满意度达到92%以上。
5.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良好
根据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和学校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较高,评价较好。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5.33%以上。
六、特色发展
1.培育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围绕地方性和应用型定位,不断探索学科专业做“行业伙伴”的有效方法,努力培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面向区域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推动长线专业转型,短线专业成为行业伙伴;加快模块化课程、课程地图、人文通识课、第二课堂、网络课程等课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健康人格平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加快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精准就业,培育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典型经验与特色。
2.培育形成社会服务能力建构特色
跟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导向,从学校办学使命出发,以发展“共同体”思维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动贡献,推进协同体建设,不断提高人才、智力支持水平,提高科研产出能力,培育高端智库品牌并不断扩大智库效应,培育形成社会服务综合能力典型经验与特色。
3.培育形成学生管理与服务模式特色
以开放创新的办学思路,着眼未来发展,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学生管理与服务新模式。推进“教”与“学”一体化管理模式;推进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建设;总结学生满意度提升经验、校友亲和校园经验、新媒体自媒体营销能力建构经验、图书馆吸引读者经验等,培育形成学生管理与服务模式典型经验与特色。
4.培育形成大学治理能力建构特色
总结学校理念、制度、文化、价值向度建设方面的先进性和办学高投入产出比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从党建工作、管理团队领导力建设、目标管理、大学文化建设等维度进一步着力,培育形成大学治理能力典型经验和特色。
5.培育形成健康大学生态建设特色
以培育塑造大学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指向,围绕学校内涵式发展需要和工作品质提升要求,建设大学文化体系,总结健康大学生态建设成效并不断拓展,培育形成健康大学生态建设的典型经验和特色。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1.高层次人才总量偏低,且在学科专业上分布不够平衡
学科专业建设中高层次人才总量偏低,且存在分布不均衡问题。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积累不足,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仍比较缺乏;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少,中青年教师骨干不多,梯队建设需要加强。
改进思路:
一是切实落实亿元人才引进计划。围绕学校卓越发展时期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着力点,积极探索新型引人模式,制定并落实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亿元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及有实力、同行认可、有影响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科专业团队、重大项目带头人。二是充分利用协同体资源,建立人才流动合作机制。三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引进专兼职“双师双能型”教师。
二是深化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培训工作。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及作用,构建教师和人才队伍培训的综合计划和长效机制。加强骨干教师的养培训;激励青年教师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鼓励提前晋升职称;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认定、培养以及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
2.浓郁的学风尚未整体形成
部分学生学习发展目标不够明确,仍存在着“在大学轻松过四年”的思想;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存在旷课、迟到、不认真听讲等现象;早晚自习的自觉性不高,自主学习意识有待加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学习价值、校园学习文化等有效地起到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还需要不断地积淀。
改进思路:
一是完善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党政一把手负责、各职能机构有责的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以此统领全校学风建设;完善包括学籍管理各项制度、学位制度、留级制度、主辅修制度、考风考纪制度等制度;落实两个机制,即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教学监控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思想导师”六种功能。
二是继续开展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巩固分年级进行不同重点的学风建设活动经验,在“学习适应性教育”、“养成教育”、“专业教育”、“考风考纪教育”、“实践教学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训练教育”、“第二课堂教育”、“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各类竞赛训练”等方面扩大成果,以项目落实累积学风建设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