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质量报告->质量报告

三亚学院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 浏览量:641 发布时间:2018-11-15

三亚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是海南省六所本科院校之一,是三亚市举办最早、规模最大的本科院校。200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独立学院。2012年3月,学校经过教育部评估成功转设。2015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对新建本科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同年7月,作为海南省唯一高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就业工作50强。2016年4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和三亚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三亚学院。2016年8月,获评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综合奖。2017年7月,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8年1月,学校作为全国唯一民办高校、海南省唯一高校获评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

建校以来,学校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与区域社会融合发展的办学实践、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受到社会各界和知名媒体的广泛关注。学校2012-2016年均跻身全国民办大学排名前列,被中国校友网评为5星级中国一流民办大学,2017年被腾讯、网易、新华、新浪四大中国影响力媒体机构评选为“品牌实力民办大学”、“最具就业竞争力高校”、“社会影响力民办高校、就业典型高校”和“中国品牌知名度高校”,在中国网中国好教育评选中,获“深受学生欢迎民办高校”。 “人民日报”、“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新闻网”、“海南日报”、“海南电视台”、“三亚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曾就学校学生活动、办学成就、发展势头等进行宣传,采访150余次,报道336篇新闻,学校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2017年,学校制定《USY办学纲要》,全力推进实施三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生命线,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特点,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持续开展内涵建设。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办学定位

办学思路: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办学品质提高和卓越发展的主线,以塑造办学特色和大学品牌,通过人才贡献、智力贡献、成果贡献和社会效益贡献形成学校核心竞争力为发展导向,以借鉴领先思想、经验和抢学新技术为学校“弯道超车”式发展的基本路径,以海洋思维为大学进步的新视野和新取向,以“互联网+”思维与方法为大学知识更新、技术突破、服务产业的新路径和新平台,以“多规合一”为办学系统思维、力量整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激励进步和创新为学校发展驱动力,以协同体建设为学校发展的新资源、新抓手,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

办学类型定位:教学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本科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在现有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工学、理学、农学、教育学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突出培育旅游特色学科专业,并创造条件着力在汽车、海洋学科专业建设办出特色上下功夫,形成多科并举、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学生五种品质——价值观、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三亚,服务海南,辐射“珠三角”和南海。

发展目标定位: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成为中国现代民办大学的优秀代表和一面旗帜。

2.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重点突出,形成鲜明特色。学校立足于服务海南省和“大三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布局学科专业。根据行业和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学校在现有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工学、理学、农学、教育学等9个学科门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自由贸易区(岛)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突出“旅游与文化”区域品牌专业和“汽车与海洋”行业品牌专业,以“商科与法社”优势特色专业为支撑,重点发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已形成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已有省级重点扶持、培育学科2个(工商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校级14个(通信与信息系统、设计艺术学、国际贸易学、旅游管理、社会学、社会工作、汉语国际教育、车辆工程、计算机技术、体育、旅游管理、会计、艺术、法律);拥有一批学科专业群和科研院所。

3.学生生源情况

学生规模稳定。学校2004年筹建,2005年秋季开始招收首届本科新生,2008年即已形成超万人的本科办学规模,目前在校生20072人,全部为本科生。

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2017年,学校在二本批次及以上录取的省份增至24个,在22个省份录取线超过该省最低控制线,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在海南、安徽、四川、重庆、湖北、辽宁、宁夏、云南、黑龙江、贵州、陕西等十四个省市一志愿报考率均为100%。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结构

(1)师资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生师比基本符合办学条件要求。学校专任教师总数为1029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845人,外聘教师折合184人),在校学生20072人,生师比19.5:1,符合办学基本条件要求,基本满足教学和人才培养需要。

(2)师资结构基本合理,教师队伍能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828人,占80.47%;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418人,占40.62%;青年教师占52.43%。学校有一定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学校有序开展双师型教师的选拔培养和资格认定工作。目前自有专任教师中有143名双师型教师,占自有专任教师总数的16.9%。学校严格教师上岗制度,所有专任教师都经过了岗前培训和为期一年的教学全过程培训,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2.师资队伍发展

(1)师资引进。为适应学校“十三五”时期事业卓越发展与学科建设需要,三亚学院以省市共建筹建三亚大学为愿景,以提升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水平为目标,学校启动了“亿元人才引进计划”,制订实施《三亚学院柔性引进高层次特需人才暂行办法》,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

(2)培养培训。为适应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要,学校构建了教师培训的综合计划和长效机制;不断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继续推进“青年教师校本项目科研资助计划”、“百名博士攻读计划”、“骨干迈阿密游学计划”、“中青年骨干专业拓展计划”、“中青年小班教学支持计划”、“中青年慕课名师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尽快拓展知识新视野、跟进新观念和新技术,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2017年,中青年干部、教师外出培训、出国游学562人。

(3)职称提升。激励青年教师尽快提高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鼓励提前晋升职称。2017年,学校共有38人评审通过高级职称,其中正教授7人,副教授31人,69名教师晋级中级职称(1名实验师);24名新教师成功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

3.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一批包括牛津大学、东京大学、悉尼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的归国博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和国家级优秀教师走上教学一线;高职称教师积极开展本科课程,2017-2018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63.4%,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34.5%。

4.教学经费投入

学校依法建立并执行财务、会计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高校收费标准,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教育教学和改善办学条件,重点保障教学经费(见表1)。

表1:三亚学院2017年教育经费收支情况

项目

金额

教学经费支出(万元)

支出总计

7076.17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3843.20(生均:1914.71元)

教学改革支出

520.43

专业建设支出

1072.42

实践教学支出

553.23

      其中:实验经费支出

291.93(生均:145.44元)

        实习经费支出

261.30(生均:130.18元)

其他教学专项

158.22

学生活动经费支出

815.26

教师培训进修经费支出

113.40

5.教学基础条件

(1)教学用房。学校总占地面积3000亩,建筑总面积48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共计29万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4.5平方米;实验实习场所面积4万平米,生均实验室面积2.3平方米 ;运动场地面积5万余平方米。

(2)图书、期刊。学校有书山馆1个图书馆,建筑面积36359平方米,阅览座位数4150个。馆藏纸质图书现有211.26万册,纸质期刊1478种;电子类图书141.6万册,电子期刊16230种,文献数据库51个。目前,学校生均纸质图书105册。图书馆设施齐全,服务较好,满足师生需要。

(3)设备。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合格标准。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1.2亿元,当年新增1030万元;学校现有在校生20072人,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约6000元。

6.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校校园网建成于2006年,校园网出口总带宽20310M,其中包括中国移动提供的20300M出口带宽和教育网提供的10M带宽。截至目前,学校面向全校师生提供的服务包括WWW、DNS等基本服务,以及网上招生、信息发布、教务管理、学工管理、网上图书馆、OA办公、人事管理、科研管理等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1000个。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

学校现已建有46个专业涉及9个学科门类,其中,2017年新增健康服务与管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个本科专业;学校与丹麦尼尔斯布鲁克哥本哈根商学院合作举办本科教育项目(酒店管理专业),与丹麦盛宝银行联合培养经济与金融(金融与科技)专业。学校围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加强专业群建设,建设了“旅游与文化”、“海洋与汽车”、“商科与社会”、“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健康类”四大专业板块及七个专业群。

目前,学校拥有省级特色专业4个(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海洋通信”、俄语“旅业商务俄语”、酒店管理),校级特色专业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测控技术与仪器(汽车变速自动化)(2012));省级应用型试点转型专业10个(酒店管理、会展与经济管理、服装与服饰设计、社会工作、会计学、车辆工程、工程管理、软件工程、休闲体育、汉语国际教育)。

学校以新专业评估为依托,重点围绕专业特色、师资布局、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等发面进行综合且深入的自评,强化专业建设,帮助专业找准定位,总结专业办学中的优势和劣势,梳理专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为专业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体建设意见,充分体现“以评促建”的建设理念。

2.课程建设

学校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需求,2017-2018学年度共开设了1864门课程。本着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一种共同的、核心的、综合的基础性教育,加大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设有“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伦理”、“经济与社会”、“科技与自然”等五个板块课程。2017-2018学年,学校新增学科史、学科比较史等通识核心课程23门,通识课程总数达114门;学校根据市场行业需求和专业设置标准,对标“五种品质”要求,修订《专业入门指导》课程47门,完成专业全覆盖;上线2门省级精品课,新立项4门,开设校级网络课程17门。学校在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推动课程大纲与国际接轨,完成1804门课程大纲的修订。

2017-2018学年,课堂教学规模在30人及以下的课程门次数为214,占总数5%,在31-60人的课程门次数为1797,占总数39%,61-90人的课程门次数为2191,占总数47%,90人一闪的课程门次数为435,占总数9%。

3.教材建设

学校不断努力和深化教材建设,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视角出发,注重教材在学生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的人才培养中的载体作用,深入开展教材改革工作,《电子技术创新实践教程》、《文创设计与产品化》、《创业管理基础教程》以及《企业家精神与中国式创——本土创业案例解析》等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已编撰完成,印刷出版后将应用于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教学中。

学校不断推进教材选用和供应方式改革,提出了“参考书目选用经典化”、“学生选购自主化”两项原则,以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空间。2017年学校修订了《三亚学院教材管理规定》,规定教材选用的3条原则和标准,即要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与行业发展需求;要具有前瞻性、理论性与系统性;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大纲要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严格执行教材选用流程,教材选用必须经过任课教师、专业主任、学院和学校4个程序的审定。教材使用效果评估严格,近3年来,教材使用效果经教师评价优良率平均达到90%以上。鼓励教师编写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教材,三年多来,编写了8部自编教材和3部教辅资料。截止目前,自编教材累计64部,教辅资料累计27部。同时,遴选推荐经典教材、经典参考书、经典名著1000余种,有效丰实了学习资源。

4.课堂教学改革

(1)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学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战略支点和“学生竞争力”的战略核心,以“五种品质”为指向,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出台《三亚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实施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专业方向课程建设计划、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精品在线课程建设计划、“五种品质”专著建设计划、课程大纲建设计划、《专业导读》教材建设计划;制订了《三亚学院课程档案建设及管理规定》、《三亚学院“一师一课程、一师一项目”活动实施方案》。

(2)持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重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持续推进“小班教学”和“慕课”混合式一体化教学建设。一是学校试点开展“小班教学”,在减少班级上课人数的基础上,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老师点评,线下辅导,考核灵活”的模式开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进行分组讨论、角色模拟演练、头脑风暴、合作学习、学生主旨演讲、讲解作业、分组撰写(专题)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等,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小班教学实现了由传统的“单向传导”教学模式向“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和优化,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课堂模式,确立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7-2018学年,新增小班课程18门,课程总数达到63门,覆盖41专业及方向,教师65人,学生5185人。二是学校积极推动MOOC混合式教学改革。2017年,学校继续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开展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改革,获得教育部项目立项。2017年,获评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试点单位”和“智慧教学试点项目”全国慕课类奖项。三是学校聘请23位知名专家在“冬季名师课堂”授课285学时,覆盖全校25%的学生,授课视频资源超过30门。

(3)实行双学位/辅修制度。学校为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给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学校积极探索实行双学位/辅修制度,2017-2018学年学校双学位、辅修增加到14个专业,336名学生报名选修。

(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准职业人”培养方式,在旅酒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学院和音乐学院试点“项目负责人制”、“店长制”、“画廊经理制”、“制片人制”、“导演制”和“团长制”等模拟实体运行培养机制。学校信智学院“基于‘集成创新’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理工学院“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车辆工程专业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获教育部“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5)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一是通过教研活动,促进教学改革。学校制定了《关于教师周三集体活动与Office Hour(在校办公时间)安排的指导性意见》,在周三集体活动中明确了“教学研讨”和“科学研究”两项教师的专项教学活动,通过研讨解决教学过程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学校每年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教学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校通过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和倡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教研,以改革促提高。2016年,获得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2017年,获得省级项目8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2018年获得省级项目6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截止目前,省级教改项目立项42项,校级教改项目立项77项,目前已结项75项。二是建立创新平台,促进教研。理工学院、传媒学院等建立了“创新实验室”,为师生提供了创业创新的场所和平台;艺术学院与传媒学院开展了基于工作室的课内外互融学习模式改革;组建师生创业创新团队,开展各类科技创业创新第二课堂的教学与研究。

5.实践教学

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努力建设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现有实验指导教师432人。在新修订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均已达30%以上。

学校以《三亚学院实验教学基本规范》文件为基础,制定了其适合实践教学开展的配套相关文件,规范要求,严格执行。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规范,实习实践岗位设置合理,确保学生实习实践有着落。学生参加校内校外实习实践,管理规范,各专业与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在组织管理、岗位实习、指导考核、学生安全和待遇等方面的责任。学校的实习实践基地较稳定,现有218个基地,均已建立2年以上。学校鼓励实习实践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协同体,争取直接为企业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

实习实践时间与经费有保证。在实习实践时间安排上,学校将包括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内的各类实习实践列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学时、学分。实习实践时间一般为24-28周、24-28学分,折合360-420学时(1周1学分,1学分15学时),旅游等专业可达到28-32周。在实习实践经费安排上,学校每年给各学院划拨专项实习实践教学经费,2017年达到553.23万元。

实习实践的质量监控有保障。学校制定了《三亚学院学生实习实践基本规范》,各学院各专业依据规范对实习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教学文件、指导教师职责、学生实习实践规范、成绩考核与考评、安全管理、经费使用等方面做了明确规定:指导教师按照实习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进行指导;学生填写实习日志,撰写实习体会和总结,回校后进行总体评价和总结表彰。学校选派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老师,同时配备企业指导老师,增加实习企业指导老师的评价权重,不断完善实习考核体系。从每年的企业、学生反馈来看,实习实践企业满意度高,学生有较充实的实习实践获得感,学生综合能力提高明显。

学生社会实践安排合理,开展规范。学校制定了《三亚学院学生社会实践基本规范》,设计了社会实践实施方案,形成了全校社会实践的整体覆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依托,以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四种形式为主要活动载体,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团委、学院分团委、教务处为协调管理机构,专业老师进行实践前专题辅导和实践中全过程指导,以学生实践成果作为实践考核成绩的依据。

6.毕业论文(设计)

制订了《三亚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范》,对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性质、难度、份量、形式、内容、查重以及指导老师要求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规定,有效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

选题要求严格,根据专业分类指导。学校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提出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基本上达到了三个方面的要求:(1)选题难度适当、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一致。(2)选题和内容结合实际,近3年,结合实际的毕业论文(设计)平均每年达到75%以上。(3)根据不同专业要求,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不同形式。理工类专业:论文+设计;艺术传媒类专业:作品+说明书;音乐类专业:论文+展演;外语类专业:全部外语撰写。学校针对专业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分类指导。采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进行查重检测,增强学生诚信意识及创新意识,提高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促进学风、教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不断努力,学校不断完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各环节管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基本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7.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把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创价值的价值取向、营造和培育以创新创业文化为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教育实践当中,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创新创业工作放在服务学校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致力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学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出发,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理论课程和创业实践课程,切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创新训练拓展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学校积极尝试多样化、多层次的创新教育。开设“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课程;开展各类“模拟创业”、“创业训练计划”、“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举办“微软创新杯全球学生科技大赛”海南赛区总决赛、三亚学院“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亚学院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等专业竞赛,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覆盖面超过50%;每年联合省就业局为毕业生开设80课时的SYB创业培训课程。

2017-2018学年,学校获得教育部“全国创新创业典型高校50强”,获评海南首批“深化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级40项,省级90项,同比增长31%,立项数为海南高校第一;20位“双创导师”入选教育部“全国首批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学校理工学院团队获“挑战杯”海南省特等奖,管理学院、设计学院2项创新创业项目入围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国赛;设计学院《崖城学宫的建筑形制与装饰艺术研究》在教育部主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得到现场宣讲,获得专家评委高度认可;毕业生汪演婷荣获“全国2017-2018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荣誉。同时,学校理工学院与吉利集团合作,探索“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汽车变速器方向)成功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被列为国家级“本科教育质量工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项目。

四、专业培养能力

学校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办学品质提高和卓越发展为主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大学的办学定位与“立足三亚,服务海南,辐射“珠三角”和南海”的服务面向和“在现有管理学、文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工学、理学、农学、教育学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急需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突出培育旅游特色学科专业,并创造条件着力在汽车、海洋学科专业建设办出特色上下功夫,形成多科并举、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定位,进一步明确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学校根据现有学科专业基础,整合优势特色专业,发挥集群效应,主动对接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和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和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的需要,重点发展海洋、信息技术、医疗、金融类专业;鼓励现有专业根据海南新发展需要,探索“旅游+”、“+旅游”、“互联网+”、“+互联网”等的特色发展模式,不断凝练专业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

1.专业师资情况

学校各门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2人;各门专业必修课程,分别配备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人;每个专业配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人,满足专业建设和教学的需要。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根据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通识核心课程为基础支持,以专业课程地图建设为中心平台,以建设混合式慕课教学为技术突破口,以小班化教学推广为路径,探索”准职业人”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改革与实践。

学校根据《三亚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在专业调研基础上,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学科专业特点,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和培养规格;在明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基础上,分析出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确定人才培养标准。

 

表3:三亚学院各专业培养目标

校内专业代码

校内专业名称

所在学院

培养目标

030101K

法学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战略需要,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接受法律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熟悉我国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方针政策,具有良好的人文情怀、身心素质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具备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综合运用法学理论与方法、进行法律实务操作、分析法律现象和解决法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等基层一线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律师服务机构从事相关法律事务等工作,具有法治信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120402

行政管理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学习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公文写作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在事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及企事业等单位中,从事行政文员(助理)、文秘、档案及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系统管理等行政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30301

社会学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社会调查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定性研究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具有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基本素养,能在民政、人事、人力资源、劳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统计、新闻出版等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各类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从事社会调查研究、数据统计分析、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协调、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30302

社会工作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社会工作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敏锐的观察力、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具备较强的社会工作实务与行政综合能力,能在弱势群体增能,社区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非营利组织、公益组织等各类社会组织中,从事社会工作直接服务与福利行政,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71102

应用心理学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能力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证研究方法,掌握心理测量、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开发的技术方法,具备从事心理相关工作的良好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在咨询机构、中小学等教育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单位或组织中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测评与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50201

英语

外国语学院

本专业系统培养具备国际商务与涉外旅游管理理论,以及较为扎实的英语语言专业知识,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等素养,具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译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涉外旅游、会展、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公关、管理、翻译、跟单、报关、文秘等岗位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复合性、应用型英语人才。

050202

俄语

外国语学院

本专业系统培养具备国际商务与涉外旅游管理理论,以及较为扎实的俄语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等素养,具有熟练的俄语听、说、读、写、译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在涉外旅游、会展、贸易、电子、商务等领域从事公关、管理、翻译、跟单、报关、文秘等岗位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复合性、应用型俄语人才。

050207

日语

外国语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日语语言知识、具备旅业商务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具有健康人格的应用型人才。

050101

汉语言文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以及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能在教学科研机构、新闻文艺出版部门以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教学、公关文秘、宣传策划、管理等实际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人文与传播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汉语和英语基础理论和知识,对汉语和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及中外文化交流有较全面的了解,具备教育教学能力、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能够在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以及在国内教育教学单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文化交流与宣传、文秘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50306T

网络与新媒体

人文与传播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互联网与新媒体基本理论、具备网络与媒体创意与运营基本能力,具有扎实的媒体素养,能在传媒类、企业类和政府行政类行业,从事创意、策划、制作、营销等新媒体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50303

广告学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建设需要,系统掌握广告学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与媒介素养,同时具备广告(公关)创意、文案、策划、设计制作以及新媒体推广的能力,能在各级广告(公关)公司、传播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营销与宣传推广部门从事广告策划推广、设计相关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130309

播音与主持艺术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区域政治经济、旅游文化产业与新闻传播事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中国播音学、新闻传播学、影视艺术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语言学、文艺学、传媒管理、旅游会展等相关知识结构,能在各级各类广电媒体、传媒公司、旅游文化机构、政府和其他事业单位,从事播音主持、文艺演播解说、文化及会展讲解、婚礼主持和礼仪服务以及传播策划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30310

动画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文化产业建设需要,系统掌握动画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以及影视、绘画、数字技术等相关知识,具备动画创作与制作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影视、绘画、文学、音乐等综合素养,能够在电视台、动画公司、游戏公司、传媒广告公司、影视制作中心等企事业单位或相关行业从事与艺术设计制作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082802

城乡规划

艺术设计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城乡规划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城乡规划专业基本能力,具有城乡规划职业素养,能在城乡规划专业规划编制单位、城市规划管理机关、设计院、设计咨询公司、房地产开发等行业或部门从事城乡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与规划管理等工作的规划师或设计师,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健康人格的应用型人才。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艺术设计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本理论和表现方法,系统掌握广告、导向、品牌视觉塑造、书籍装帧、网页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备设计策划、活动组织和协调能力,能在设计公司、企事业单位担任相关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130503

环境设计

艺术设计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掌握住宅、公共建筑等室内空间以及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可在建筑室内外空间设计行业及其它企、事业部门从事环境设计或相关的艺术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30504

产品设计

艺术设计学院

本专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经济发展和海南市场需求,培养学生具备产品设计基本理论,良好的设计素养;具有熟练的手绘、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制作等基本技能;较高的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新产品创新、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能力;可在企业担任产品造型设计师、产品研发师、文创产品设计师、汽车造型设计师等相关的产品设计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130505

服装与服饰设计

艺术设计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服装与服饰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拥有良好的服装行业职业素养和市场创新应用能力,能胜任在服装与服饰设计领域从事服装与服饰、展示、人物形象造型设计,服饰销售及策划等方面工作,或者能在文化创意产业及艺术设计机构从事设计、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30403

雕塑

艺术设计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市场经济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造型艺术人才,培养目标有两个方向,其一,公共艺术领域内的户内、外雕塑设计;其二,旅游产品领域内的雕塑设计。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雕塑基本理论和基本雕塑技能,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和较高的空间设计、施工能力,能在雕塑公司、城市景观规划部门、园林设计部门担任与雕塑设计相关的工作,具有健康人格的应用型人才。

082803

风景园林

艺术设计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风景园林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系统掌握风景园林设计、植物栽培及施工的基本原理和技能,能在景观设计行业、花卉公司、施工管理部门等领域,从事景观规划设计、植物栽培养护及工程施工等方面的设计与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20203K

会计学

财经学院

本专业培养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和会计学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与心理素质,具备熟练的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与管理能力,能胜任工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企业及相关行业的管理会计、金融会计、旅游会计、税务筹划与预算会计、资金运筹与财务控制类岗位群对应的会计工作,具有开放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20401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经学院

本专业培养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与心理素质,具备熟练的国际经济与贸易问题观察分析、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经济数据搜集与处理、商务语言交流、国际市场开发能力,能胜任国际商务部门、进出口企业、金融业等企业及相关行业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类岗位群对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具有开放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204011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丝路商学院

本专业为国家自贸区建设培养系统地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掌握自由贸易区物流、资金流运作方法,能在自由贸易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0204

财务管理

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和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与心理素质,具备熟练的会计信息生成、财务报表分析、资本预算、资本市场运作、风险管理能力,能胜任工商业、服务业、银行业、证券业等行业的企业财务战略规划、商业银行财富管理、资本市场财务运营岗位群对应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开放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20307T

经济与金融

财经学院

本专业培养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和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与心理素质,具备熟练的金融资产经营管理能力、证券投资技巧、金融机构会计核算能力、投资管理与决策能力,能胜任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投资咨询等行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有关金融理财、投资银行业务和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的金融服务与金融管理工作,具有开放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20201K

工商管理

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良好的管理思维力,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管理沟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能在党政机关、基层单位、企事业单位或商业企业从事综合管理、职业经理人的相关工作以及开展自主创业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20201K1

工商管理

丝路商学院

本专业针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培养学生系统地了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经营环境的现状,具备国际企业管理专业知识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能在跨国企业从事经营和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0202

市场营销

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海南及国内其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大学生共同素养和市场营销专业素养,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为销售与促销能力、公关与商务谈判能力、市场开发与分析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业的销售业务和销售管理岗位从事实际工作,或者在互联网+和房地产等行业进行营销推广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和基本的软件素养,具有利用科学方法分析、解决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处理与管理问题的能力、信息网站管理与维护能力,具有各类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系统设计、开发、应用的能力,具有利用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和大数据进行商务应用的能力,能在国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组织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相关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081001

土木工程

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和基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知识组成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以及土木工程相关的专业技能,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毕业生能在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与地下建筑、市政工程等领域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科研教育、投资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20206

人力资源管理

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海南及国内其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良好的大学生共同素养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素养,具有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管理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基本职场礼仪,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从事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以及员工关系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20601

物流管理

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良好职业道德、沟通等社会能力,能够在海南、珠江三角及其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第三方物流、专业运输、仓储、生产制造、流通、货代、报关等企事业单位或物流相关行业中,适应仓储管理、运输调度、配送、报关、货代等工作岗位,并从事仓储、配送、信息管理、货运代理、报关报检、国际物流等业务操作的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应用型人才。

120103

工程管理

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具有施工测量的能力、施工项目管理的能力、编制造价文件的能力、工程监理的能力,能在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咨询企业、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造价管理、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测量、工程投资、招投标、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80301

测控技术与仪器

理工学院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测量与控制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具有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电气设备检测技术、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技术、物联网测试等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测量、控制和仪器领域实际问题的素养。能在工业企业测量与控制领域从事电气设备性能检测及开发工作,在汽车企业制造技术领域从事车载电子产品检测开发工作,在新型物联网领域从事终端传感设备数据采集、转换、传输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80701

电子信息工程

理工学院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和工程素养;掌握电子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电子信息产品、设备和信息系统的集成、应用和设计能力;能在电子技术行业从事相关汽车电子设计、在计算机软件与网络以及通信与电信行业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开发、在物联网行业从事物联网硬件设计与软件开发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80703

通信工程

理工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文化修养;系统掌握海洋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各类通信设备的使用、维护、测试、设计开发和应用能力;能在通信技术行业从事通信系统设备的生产、销售、安装、调试、监测、操作与维护、产品设计、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在测试工程师岗位从事新产品射频性能调试与测试、基带性能测试、可生产性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智能工程

学院

本专业培养能够全面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本原理,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知识,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信息系统的分析及维护、工程实践等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信息行业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应用、信息技术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工作,或者能够胜任应用软件开发、嵌入式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工作岗位,并且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社会发展变化,服务于社会需求,具有健康人格、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

080902

软件工程

信息与智能工程

学院

本专业为适应国家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公德、政治理论素养和人文通识力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基本理论知识、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方法,具备较强的软件项目研发和项目管理能力。能够从事高级web应用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与管理及大数据商务应用等工作岗位,具有健康人格、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软件应用型专业人才。

080207

车辆工程

理工学院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车辆工程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重视与汽车技术发展有关的人文社会知识;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自动变速器、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发动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技能;具有汽车产品工艺设计、汽车制造企业管理、汽车服务等基本能力,具备现代汽车工程师的基本素养。能在汽车企业生产制造技术领域从事工艺技术与企业管理工作,在汽车服务工程领域从事汽车销售与维修技术服务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20902

酒店管理

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掌握酒店业运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具备熟练的酒店服务运营能力、基本的商务管理应用能力及财务、人力、营销等高级分析决策能力;具有坚定的酒店职业信念、良好的职业形象、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等素养;能在酒店业和泛服务业的服务运营与人力、营销、财务等职能管理部门从事中高级运营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209021

酒店管理

丝路商学院

本专业培养学生掌握酒店管理基本经营、管理理论技能,具有良好的语言应用能力、礼仪修养和公共关系能力,具备涉外酒店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旅游业相关知识,适应国际化市场需要、能胜任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等管理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120903

会展经济与管理

旅业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会展经济学与会展管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专业理论、表达沟通及合作创新的基本素养,具备会展策划与设计、营销公关、项目运营与执行管理的专业能力,能够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及会展、旅游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会展相关的婚礼策划与统筹、会议组织与奖励旅游以及大型活动与赛事运营等工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本科会展管理人才。

120901K

旅游管理

旅业管理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和较高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好的英语水平、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熟悉市场运行机制和规则、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状况和趋势,具有旅游特色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国际邮轮、星级酒店、高尔夫球会、旅游景区、旅行社等各类旅游企业、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和管理岗位,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健康人格的应用型人才。

120901K1

旅游管理

国际酒店管理

学院

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国际旅游企业管理与国际旅游目的地管理理论与知识,具备扎实的国际旅游企业服务运营与管理能力,国际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决策能力,良好的跨文化语言沟通与交际能力,拥有较高的国际旅游服务礼仪与良好的职业形象等职业素养,能够在国际旅游企业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管理组织中从事中基层运营管理与营销管理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

120901K2

旅游管理

体育学院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技能,具备一定的旅游管理专业素养和较高的亲水运动管理水平,能在企事业单位或旅游行业从事水上运动项目基本管理及指导等方面工作,具有健康人格的应用型人才。

120901K3

旅游管理

健康产业管理

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健康产业管理与服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健康产业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健康管理与咨询、健康产业经营管理能力,适应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能在健康咨询管理、健康体检、健康养生养老、健康旅游、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从事服务、咨询及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30201

音乐表演

音乐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音乐表演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键盘演奏、中西乐器演奏等音乐表演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音乐教育机构、专业团体、文化公司及演艺机构从事演艺、组织、策划、管理、音乐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130206

舞蹈编导

音乐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舞蹈编导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具备较强的舞蹈编创、舞蹈表演能力、舞蹈教学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舞蹈教育机构、专业表演团体、文化公司和演艺机构等相关领域,从事舞蹈创作、演艺、组织、策划、管理、教育教学等相关岗位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40207T

休闲体育

体育学院

本专业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道德文化修养,系统掌握休闲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休闲体育技能指导与服务能力、休闲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能力、休闲体育企业(场所)经营与管理能力、休闲体育产品开发与推广能力,能在亲水运动企业、星级酒店康乐部、休闲健身会所、户外与拓展培训机构、体育文化发展公司、体育场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休闲体育教育、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40207T1

休闲体育

健康产业管理

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康体抗衰老健康管理与服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康体抗衰老健康产业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康体抗衰老咨询与服务能力、康体抗衰老健康产业经营管理能力,适应我国健康产业发展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能在康体养生、康体休闲、运动健身、医疗美容与抗衰老、健康管理中心、健康养生养老、中医药健康服务、公共卫生等领域从事教育、咨询及经营管理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80910T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信息与智能工程

学院

本专业为适应国家大数据、人工智能发展的迫切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系统掌握数据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数据产品开发、科学可视化技术、人工智能方法,掌握大数据生态环境运维、数据工程项目研发、设计和实践方法,具备较强的商业数据处理和商业智能决策管理能力,能够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人工智能社会发展变化,服务于社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产业需求,能够胜任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部门的大数据平台运维、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清洗与分析、数据可视化与智能决策等工作,具有健康人格、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120410T

健康服务与管理

健康产业管理

学院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健康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健康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健康服务专业技能、健康事业管理能力,适应“健康中国”发展和美好新海南建设的需要,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能在医疗保健、健康管理、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旅游、健康保险、食品营养、体育健身等健康服务,以及发展健康与互联网融合的健康服务新业态,从事健康服务与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020307T1

经济与金融

盛宝金融科技商

学院

本专业由中国三亚学院与丹麦盛宝银行合作共办,联合培养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牢固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技能,充分了解金融理论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熟悉金融活动的基本流程,具备在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从事业务及管理的能力,也有敏锐探查业务创新点,采用合适的方法及技术实现的能力,能胜任金融机构、金融企业、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的金融科技领域相关工作,具有开放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金融科技高级应用型人才。

3.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课程体系编制注重人才培养的前瞻性、滞后性和岗位的适应性,并淡化专业方向概念,各专业根据社会需求、行业或者岗位群的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提炼和整合课程资源,加强了课程模块化设计。新一轮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三大类建设。通识课程体系培养人才的基本素养,由共同基础课、通识核心课和第二课堂构成;专业课程体系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和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促进多方向、多渠道的就业模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作为培养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理论课和创业实践课的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各专业设置了“专业入门指导”课,使学生了解专业、了解专业学习方法,做好大学规划。

表4:三亚学院课程体系一览表

课程类型

具体内容

学分

比例

通识教育课程

共同基础课程

公民基本教育课程

25

15.6%

基本能力教育课程

22.5

14%

通识核心课程

文学与艺术

6

(其中冬季短学期1学分)

3.8%

历史与文化

哲学与伦理

经济与社会

科技与自然

第二课堂

3

2%

专业教育课程

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98.5

61.6%

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综合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理论课程、创业实践课程

5

3%

4.专业实习实训

学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为依据,形成注重个性发展、注重专业特色、注重夯实基础的实验教学体系。各专业依据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要求及“五种品质”培养要求,从实验课程资源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深化建设,不断提升实验课程质量。同时,学校围绕“学生竞争力”战略核心,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进行“真题真做”,创新实践形式、提升实战水平,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熟练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开展能够吸引师生参与、体验感强的校园实践活动。

学校紧紧跟进新常态下政府资源、事业机构资源、市场资源的新形式和新特点,广泛与外校、企业、政府合作,建立“校际合作协同体”,与企业、政府、国内外高校共同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合作研发、合作育人、合作培训、合作就业,为专业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实习和就业创业提供平台和资源。学校与三亚国际顶级酒店集团深度合作,探索“订单式”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与吉利集团合作,建立“三亚学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探索车辆工程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与政府、研究院所和行业、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20余个,校外教育实践基地200余个,为学生实践教学和创新活动搭建了平台。与三亚市政府共建“大学生创意孵化基地”,通过引进入驻企业和虚拟孵化企业等方式,为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提供孵化平台和市场。

 

5:三亚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情况统计表

院系(单位)名称

面向校内专业

基地数

财经学院

财务管理

7

国际经济与贸易

8

会计学

7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19

动画

19

广告学

20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城乡规划

6

法学

10

行政管理

4

社会工作

10

社会学

3

应用心理学

6

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

5

工商管理

6

人力资源管理

4

市场营销

5

土木工程

4

物流管理

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3

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17

酒店管理

16

健康产业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3

休闲体育

3

理工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4

车辆工程

4

电子信息工程

8

通信工程

5

旅业管理学院

会展经济与管理

3

旅游管理

18

人文与传播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11

汉语言文学

12

体育学院

旅游管理

7

休闲体育

8

外国语学院

俄语

20

日语

19

英语

19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

软件工程

3

艺术设计学院

产品设计

4

雕塑

5

风景园林

14

服装与服饰设计

10

环境设计

6

视觉传达设计

4

音乐学院

舞蹈编导

4

音乐表演

7

注:本表基地数为386个,去重后(一个基地有几个专业共同建设),学校实习实践基地为218个。

5.专业双创教育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精神,学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一是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与社会互动、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制定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二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出发,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模块,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创业理论课程、创业实践课程等共计5个学分,这些课程统一纳入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三是积极引进国内教学名师的慕课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研究方法、创业基础、就业创业等在线课程,配备线下导师进行混合式一体化教学,并建立了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四是组织教师编写创新创业教材,出版《创业管理基础教程》、《企业家精神与中国式创业——本土创业案例解析》、《电子技术创新实践》和《文创设计与产品化》等教材以及适合本校学生层次和学科特点的案例库。五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专门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初步建立了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并设有相应的创新实践奖学金。六是以小班教学改革为抓手,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七是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八是建设了一批能够集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实践平台。九是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建立了高校与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协同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机制。

6.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全环节,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文化育人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尚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1)规划机制。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与根本目标。学校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和战略发展目标及区域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规划制订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任务和目标,重点将“立德树人”相关工作纳入学校战略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工作中,科学配套相应工作机制,在组织、制度、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各项工作在点、线、面、体各层次都有效实施和高质量开展,确保在“立德树人”的视域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2)服务机制。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专门服务体系与学生个人身心成长融合互动,“立德树人”工作和谐开展。一是根据中央和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学校制定《三亚学院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实施方案》,构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格局和新体系,实现思政工作机制、工作队伍、工作方式的有效转型。二是实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校团委合署办公制度,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观教育与学工群团工作融合开展,围绕“六师”工作职责,开展培训11场,录制思想导师工作微视频30个;新建“学生职业发展工作室”“Leader工作室”等七个工作室,累计开展活动40余场,活动紧贴需求,增强体验,有效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学生参与超过5000人次;修订《思想导师岗位培训回顾手册》,汇编《三亚学院思想导师学生工作案例集》《思想导师外出培训报告集》《三亚学院思想导师工作手册—思想导师100问》,帮助思想导师工作在默认程序中提高工作效率打好基础。2017-2018学年思想导师校外获奖31人次,获省社科思政专项科研项目4项;学校获得海南唯一的团中央大学生“自强之星”优秀组织单位;法社学院赵圆圆老师荣获第七届海南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一等奖。三是积极帮助学生获得专业指导与服务,不断提升学生中心专业指导水平,指导服务学生7010人次,听课班级77个;组织开展特色学业活动205场,参与学生4412人次;办结各类事务服务44823项;组织就业指导讲座136场,学生覆盖率达到95%,2018届毕业生满意度超过93%。学校图书馆积极搭建学生唱主角的“学生讲坛”和“阅读马拉松”新平台,举办名师面对面、读书文化节、资源利用培训等活动229场,参与学生达到10492人次。

(3)实践机制。学校校园节庆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契合学科专业建设,是“立德树人”的有益渠道。学校开展校园节庆活动3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传统品牌活动“我和你”、“体育狂欢夜”学生参与覆盖率接近100%;首届“吃货节”通过美食传播各地风土人情与传统文化,校内外参与人数达20000人次;毕业季参与植树活动的毕业生超过3000人;高雅活动进校园场次不断增多,新诗朗诵、器乐演奏、话剧舞蹈等品牌艺术活动大幅提升人文校园品位。学校建立“五星社团”评比机制,精心设计“社团周末”和“毕业季社团巡演”活动,社团活动超过600场,学生社团参与率超过80%,学生“第二身份”认同感明显提升,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梦想、兴趣和潜力。目前,学校注册志愿者达到20000余名,年志愿服务时长超15万小时,学生参与率达到100%。

(4)融入机制。学校把“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严抓课堂教学主阵地建设,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学校狠抓课堂纪律,学生学风与教师教风,不断提高高职称教师授课比例,鼓励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专项建设,落实课堂教学全程督导与反馈,不断加强教学管理,严肃教学纪律,提升教学质量,

7.学风管理

学校不断深化学风建设。现已形成了各级职能机构、干部教师齐抓共管学风的“五个一”工作体制:一把手工程,学校层面校长、学院层面党总支书记与行政一把手直接对学风建设负责;一个指导思想,学校提出并推行“以党风引领校风、校风指导教风、教风涵养学风”的指导思想;一套制度,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制定了《三亚学院学风建设总体方案》和学风建设的一系列具体制度;一个协调联动机制,学校层面实行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协调联动,学院层面实行分管教学领导与分管学生工作领导协调联动(由教学副院长主持)、分团委书记和专业主任沟通协调、思想导师和任课教师沟通协调措施,促进良好学风形成;一个平台,学校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以学生学业指导为重心,在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基础上,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工作职责互补,已逐步形成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学业指导体系。

五、质量保障体系

1.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办学理念引领教学中心地位的确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提出了大学管理即服务教学、服务师生的理念;科研是大学教师本分、能科研才能促进教学的理念;强化人才培养多途径平台,但教学平台不可侵犯的原则,明确了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学校责任。

制度机制保障教学中心地位的落实。学校实施“六长制”,协调各职能部门工作,以教务长为尊,以更好地加强和协调教学、人事、后勤、行政等各方面工作,保障教学、服务教学;在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党政管理、后勤管理等管理制度和政策中,体现了制度设计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校党委会和校务会突出对教学工作的研究和决策,坚持各类教学工作的专门会议制度与教学检查,指导和监控教学工作;实行校领导联系学院制、教务处和教学质量监控处课堂教学信息汇报制,并通过开设“校长信箱”等渠道,及时反馈和了解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经费投入保障教学中心地位。在年度经费预算中,优先保证教学经费,并通过制度保证教学经费不被挤占、不挪用;在办学经费分配上,优先保障配置教学基础设施、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和学科专业建设。

2.学校领导重视教学

学校实行校务会、校长办公会和六长联席会决策机制,校领导班子在学期工作研讨会上均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确定年度教学改革工作思路和工作任务,加强本年度教学工作顶层设计,并以每学期工作要点的形式正式发文实施。2017年,学校领导班子在校务会和六长联席会上就“创新教学应用实践课活动形式”、“教学工作创新行动”、“完善教师课时量相关制度”、“本科‘五种品质’教育工作”、“三亚学院‘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一师一课程’、‘一师一项目’”的建设”、 “教风、学风建设”、“教学管理与服务能力建设”、“学习资源与方法开发”等问题进行了多次专项研究决策,保证了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与推进。

3.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学校以规范性和高质量为目标,对教育教学各环节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质量标准和规范要求,已初步形成了较系统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学校建有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设有教学质量监控处,成立本科教学督导组,专项负责全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评估工作;出台《三亚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工作条例》、《三亚学院本科教学监督组工作条例》,全方位加强教学质量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健康的、体系化的运行。

学校在原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按照功能组织工作项目,由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外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质量信息及利用系统三部分组成,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分为引领、协同、主体监控三个方面,包含目标、标准、保障、监控、评估五个子系统。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组织架构分为二个层面,第一层面为学校决策与调控层。学校校务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分层负责教学决策,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制定教学质量目标与质量标准,并根据第二层面执行与反馈的信息进行调控。第二层面为教学执行、教学协同与监督评价三方面并行工作层。具体确定了在以校长为主体责任的组织架构下“教学执行”、“教学工作协同”、“教学质量监控”三个并行的教学质量建设的工作模块,每个工作模块明确有主体负责领导人、责任单位和工作要点(质量监控点)。有效发挥了教学质量管理各主体作用与积极性,较为清晰的架构关系增强了质量管控的可操作性。

学校根据国家标准(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和指标要求)、业界标准(各高校通用并认可的标准)和本校原有标准(学校已制定并实行的各方面建设标准)三方面建设评价标准,结合学校卓越发展的要求,制订完善了“三亚学院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指标体系”,体系包括 “办学定位与领导作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学科、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学环节”、“学生学务管理与学风建设”、“科研发展与产学研及协同体建设”、“国际合作”、“办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保障整合”、“人才培养质量检验”10个部分,40个监控评价点,每个监控点按照学校和学院两级监控明确了教育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为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开展明确了质量要求和工作规范。

4.日常监控及运行

学校科学开展教学质量动态分析与专项教学检查工作,通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持续推进学校教学重点建设的各项工作;结合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大数据管理,全面反映学校教学各方面质量情况。同时,积极开展教学能力专项竞赛,组织教师进修观摩并评议,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5.专业评估

新专业建设兼有时代性、地方性和时尚性的特点,“高尔夫管理”、“邮轮管理与服务”、“亲水运动管理”和“休闲体育”等新建专业既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时尚性特色,又适应了海南紧缺人才的需要。学校以海南省教育厅新办专业评估为契机,围绕评估指标体系,以评促建。截至目前,已有36个专业通过海南省新办本科专业评估(见表6)。

表6:三亚学院历年新专业评估名单

年级

通过新办本科专业评估专业名单

2009年新专业评估

1.旅游管理专业;2.法学专业;3.行政管理专业;4.英语专业;5.汉语言文学;6.艺术设计专业;7.会计学专业;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9.市场营销专业;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2010年新专业评估

1.俄语;2.广告学;3.工商管理;4.通信工程;5.日语;6.园林;7.社会学;8.电子信息工程;9.工程管理

2011年新专业评估

1.播音与主持艺术;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3.测控技术与仪器

2012年新专业评估

1.社会工作;2.应用心理学;3.软件工程;4.音乐表演

2013年新专业评估

1.雕塑;2.动画;3.财务管理

2014年新专业评估

1.人力资源管理;2.土木工程

2015年新专业评估

1.物流管理;2.城乡规划

2016年新专业评估

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休闲体育专业

2017年新专业评估

1.车辆工程专业

六、学生学习效果

1.学生满意度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反映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满意度的一项有效措施和重要手段。在2017-2018学年的网络评教中,学校参评学生覆盖率为100%,学生评教优秀占比89.2%,良好占比10.8%,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和学校效果比较满意。

2.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学生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不断加强,近三年毕业率、学位率、平均学分绩点稳定提高(见表7)。

 

 

 

表7:三亚学院近三年毕业率、学位率、平均学分绩点一览表

届别

毕业生总人数

毕业数

毕业率
  (%

授予学位数

学位率
  (%

平均学分绩点(各门课程平均成绩)

 

 

 

 

 

 

及格

不及格

 

 

 

 

 

 

3.0≤绩点<4.0

百分比(%

2.5≤绩点<3.0

百分比(%

2.0≤绩点<2.5

百分比(%

1.0≤绩点<2.0

百分比(%

绩点<1.0

百分比(%

2016

5256

5060

96.27%

4888

93.00%

1868

35.54%

2213

42.10%

964

18.34%

204

3.88%

7

0.13%

2017

4877

4751

97.42%

4602

94.36%

1639

33.61%

1995

40.91%

1033

21.18%

207

4.24%

3

0.06%

2018

4798

4723

98.42%

4712

98.21%

1881

39.20%

2130

44.39%

753

15.69%

34

0.71%

0

0.00%

合计

14931

14534

97.34%

14202

95.12%

5388

36.09%

6338

42.45%

2750

18.42%

445

2.98%

10

0.07%

 

 

表8: 2018届三亚学院本科生毕业率、学位授予率

学院

专业名称

毕业班

人数

授予学

位人数

授予率

毕业生

人数

毕业率

财经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169

168

99.41%

168

99.41%

会计学

450

441

98.00%

442

98.22%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68

68

100.00%

68

100.00%

动画

65

64

98.46%

64

98.46%

广告学

83

82

98.80%

83

100.00%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法学

232

230

99.14%

230

99.14%

社会工作

68

68

100.00%

68

100.00%

社会学

84

81

96.43%

81

96.43%

行政管理

91

88

96.70%

88

96.70%

应用心理学

54

54

100.00%

54

100.00%

管理学院

财务管理

183

178

97.27%

180

98.36%

工程管理

128

127

99.22%

127

99.22%

工商管理

186

181

97.31%

181

97.31%

人力资源管理

162

162

100.00%

162

100.00%

市场营销

94

92

97.87%

92

97.87%

土木工程

134

127

94.78%

127

94.78%

物流管理

87

87

100.00%

87

100.00%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59

58

98.31%

58

98.31%

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酒店管理

1

0

0.00%

0

0.00%

旅游管理

159

159

100.00%

159

100.00%

酒店管理

197

194

98.48%

194

98.48%

理工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38

38

100.00%

38

100.00%

车辆工程

79

79

100.00%

79

100.00%

电子信息工程

53

51

96.23%

51

96.23%

通信工程

94

91

96.81%

93

98.94%

旅业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288

286

99.31%

287

99.65%

会展经济与管理

88

87

98.86%

87

98.86%

人文与传播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57

57

100.00%

57

100.00%

汉语言文学

214

209

97.66%

209

97.66%

体育学院

旅游管理

26

26

100.00%

26

100.00%

休闲体育

57

57

100.00%

57

100.00%

外国语学院

俄语

56

54

96.43%

55

98.21%

日语

61

58

95.08%

60

98.36%

英语

122

121

99.18%

121

99.18%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4

100

96.15%

100

96.15%

软件工程

58

56

96.55%

56

96.55%

艺术设计学院

产品设计

133

130

97.74%

130

97.74%

城乡规划

54

54

100.00%

54

100.00%

雕塑

45

43

95.56%

43

95.56%

服装与服饰设计

67

64

95.52%

64

95.52%

环境设计

111

109

98.20%

109

98.20%

视觉传达设计

81

79

97.53%

79

97.53%

风景园林

64

63

98.44%

63

98.44%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63

62

98.41%

62

98.41%

舞蹈编导

31

29

93.55%

29

93.55%

总计

4798

4712

98.21%

4722

98.42%

3.体育教育

学校把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心理素质、团队意识和拼搏意志作为体育教育的目标,通过大学体育课的改革(大学体育课俱乐部模式),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如体育欢乐节暨运动会、健康校园跑)等途径进行体育教育,取得较好成效,入围“2015年中国普通高校体育竞赛榜”百强。2018届毕业生体质测试达标率达98.85%。

 

 

表9 2017年三亚学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等级比例

年级

优秀率

良好率

及格率

不及格率

达标率

2014级大四

0.49%

3.88%

81.31%

14.26%

85.74%

2015级大三

0.41%

4.43%

71.96%

23.27%

76.73%

2016级大二

0.36%

6.00%

77.19%

16.46%

83.54%

2017级大一

0.21%

4.42%

76.81%

18.31%

81.69%

我校总体

0.36%

4.69%

76.79%

18.09%

81.91%

4.就业质量

经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核定2018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27%,建校以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且40%左右毕业生留在海南、三亚工作服务社会。

 

表10:三亚学院2018届毕业生就业去向

就业去向(人)

总数

政府机构

事业单位

企业

部队

升学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自主创业

4666

92

162

4287

3

76

3

43

 

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强。学校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麦可思公司)对2012-2015届毕业生进行了跟踪调研和评估,形成了《三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调研和评估结果显示了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性、就业岗位适应性较强。从近三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反馈来看,总体满意度达到92%以上。

 

表11: 三亚学院2018届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院系

专业

学历

毕业人数

就业总人数

就业率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

法学

本科

159

149

93.71%

法学(海商法)

本科

73

71

97.26%

行政管理

本科

91

88

96.70%

社会工作

本科

68

68

100.00%

社会学

本科

84

84

100.00%

应用心理学

本科

54

54

100.00%

小计

529

514

97.16%

财经学院

财务管理

本科

114

108

94.74%

财务管理(公司金融)

本科

69

67

97.10%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

107

107

1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

本科

62

62

100.00%

会计学

本科

206

206

100.00%

会计学(金融会计)

本科

109

99

90.83%

会计学(注册会计)

本科

135

135

100.00%

小计

802

784

97.76%

管理学院

工程管理

本科

80

79

98.75%

工程管理(不动产管理)

本科

48

48

100.00%

工商管理

本科

107

101

94.39%

工商管理(民营企业管理)

本科

79

77

97.47%

人力资源管理

本科

162

159

98.15%

市场营销

本科

94

94

100.00%

土木工程

本科

134

130

97.01%

物流管理

本科

87

86

98.85%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本科

59

59

100.00%

小计

850

833

98.00%

理工学院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

38

37

97.37%

车辆工程

本科

79

79

100.00%

电子信息工程

本科

53

48

90.57%

通信工程

本科

65

65

100.00%

通信工程(海洋通信)

本科

29

28

96.55%

小计

264

257

97.35%

外国语学院

俄语(旅业商务俄语)

本科

56

55

98.21%

日语(旅业商务日语)

本科

60

59

98.33%

英语(旅业商务英语)

本科

122

120

98.36%

小计

238

234

98.32%

旅业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高尔夫管理)

本科

45

42

93.33%

会展经济与管理

本科

88

87

98.86%

旅游管理(旅行社管理)

本科

93

93

100.00%

旅游管理(专升本)

本科

76

74

97.37%

旅游管理(邮轮管理与服务)

本科

74

74

100.00%

小计

376

370

98.40%

国际酒店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国际旅游管理)

本科

158

138

87.34%

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本科

199

190

95.48%

小计

357

328

91.88%

人文与传播学院

汉语国际教育

本科

57

55

96.49%

汉语言文学

本科

144

139

96.53%

汉语言文学(公关与文秘)

本科

70

68

97.14%

小计

271

262

96.68%

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

播音与主持艺术

本科

68

68

100.00%

动画

本科

65

64

98.46%

广告学

本科

83

78

93.98%

小计

216

210

97.22%

艺术学院

产品设计

本科

72

72

100.00%

产品设计(汽车造型设计)

本科

61

61

100.00%

城乡规划

本科

54

54

100.00%

雕塑

本科

45

45

100.00%

服装与服饰设计

本科

67

59

88.06%

环境设计

本科

111

110

99.10%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81

79

97.53%

风景园林

本科

64

64

100.00%

小计

555

544

98.02%

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

本科

63

63

100.00%

舞蹈编导

本科

31

28

90.32%

小计

94

91

96.81%

体育学院

旅游管理(亲水运动管理)

本科

26

24

92.31%

休闲体育

本科

57

56

98.25%

小计

83

80

96.39%

信息与智能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58

58

10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

本科

46

43

93.48%

软件工程

本科

58

58

100.00%

小计

162

159

98.15%

总计

4797

4666

97.27%

注:学校2018届毕业生数4798人,其中一名学生为台湾省生源,不计就业率。

5.社会用人单位评价

根据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和学校对毕业生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总体满意度较高,评价较好。用人单位对2018届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2%以上。

七、特色发展

1.围绕“五种品质”,加强课程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1)根据“五种品质”( 价值观、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建设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各模块课程。从培养学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出发,建设公民基本教育课程和通识核心课程;从培养学生文字表述能力、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出发,建设基础能力课程;从培养学生专业方法和专业技能出发,建设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出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2)全面实施“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为实现学校办学使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适时实施“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在各学院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通识核心课程建设计划、专业方向课程建设计划、“五种品质”专著建设计划、国际规范的课程大纲建设计划、《专业导读》教材建设计划、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计划、精品在线课程建设计划”等七项建设计划。

(3)各专业全面修订课程大纲。按照学校人才培养和“十三五”课程建设工程要求,各课程教师对标“五种品质”,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确定知识点,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材、教学参考书和经典阅读书目;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明确课程教学要求;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考核方式和考核要求,让学生全面了解课程要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使课程大纲不仅成为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依据,而且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纲领性要求。课程大纲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契约”,既是评价教师教学的标准,也是引导和评价学生学习的标准。

2.探索“准职业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应用实践课活动形式

学校围绕“学生竞争力”战略核心,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进行“真题真做”,创新实践形式、提升实战水平,强化专业实践能力,熟练运用专业理论与方法开展能够吸引师生参与、体验感强的校园实践活动。学院实施“一学院一制度”的措施,探索“准职业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传媒与文化产业学院实行“制片人制”、国际酒店管理学院实行“店长教学制”、音乐学院实行“团长制”、艺术学院实行“画廊经理制”、旅业管理学院实行“项目负责人制”,结合校园开放日先行推动成熟学院试点,大力度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参与度和满意度,提高了人才培养效果和质量。

3.实施“打通”机制,强化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校本培训是教师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2017年学校采取校内校外实现两个“打通”的培训机制,以加快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学校 “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是通过技能大赛等形式,实现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之间教师教学技能的进一步打通,强化教师理论与技能的衔接。二是学校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进一步打通,在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知识、能力的精准对接的基础上,通过协同平台,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三是开展“双能型”教师示范课,围绕“如何实现双能”的主题通过讲课、撰写论文等形式培养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帮助教师明确“双能型”的能力实现是怎么做到的。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

校园优良学风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

部分学生学习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少数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存在迟到、不认真听讲等现象;自主学习意识有待加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学习价值、校园学习文化等有效地起到对学生的熏陶作用还需要不断地积淀。

改进办法:

一是完善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党政一把手负责、各职能机构有责的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总体设计方案,以此统领全校学风建设;完善包括学籍管理各项制度、学位制度、留级制度、主辅修制度、考风考纪制度等制度;落实两个机制,即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一体化机制,教学监控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思想导师”六种功能。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位“五种品质”,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加强课程容量、深度,课堂紧张度建设,提高课程质量;聚焦通过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竞争力,通过架构设计、激励机制完善、系统搭建、外围布局等多方面工作促进课程改革有效开展。重点实施“一师一课程、一师一项目”方案,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是继续开展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活动,巩固分年级进行不同重点的学风建设活动经验,在“学习适应性教育”、“养成教育”、“专业教育”、“考风考纪教育”、“实践教学教育”、“毕业论文(设计)训练教育”、“第二课堂教育”、“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各类竞赛训练”等方面扩大成果,以项目落实累积学风建设成果。